Synopsis

先说说日子

网络时代的自媒体喜欢替古人发明一些作品,最近俨然已经取代“钓鱼党”,成为华语网络的虚假信息发源地之一。最近比较红的是这首明人假古画里山寨的李白《立冬》: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这诗最大的漏洞是格局太小,全是眼底风光,距离最远也就是刚出村儿,跟诗仙汪洋恣肆的笔调没法比。不过诗味好坏、格调高低这里不讨论,我琢磨的是另一个事儿:李白那时候的立冬,是啥日子呢?


立冬也者,是24节气里的第19个,按照现在的计算方法,这时太阳来到黄经225°的位置。现代天文学的立冬指的是一个时刻,日常说起立冬这个日子,则是指这个时刻所在的那一天,现行公历约在117-8日,农历则在九月下半到十月期间——现行农历的十月是小雪节气所在的那个月,小雪和立冬差着15°黄经,这段时间太阳走得快,两个节气相差不到15天。比如今年的立冬时刻是11719:31,小雪时刻则是112217:01。所以小雪必然落在十月的前提下,立冬可能落在九月,也可能落在十月。

但问题是,计算节气的方法,从古到今有所改变,历法同样也有所不同。那么,李白那时候的立冬,和现在的立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李白生在701年,那时唐代使用的是麟德历。在729年,李白28岁那年,改用了大衍历。大衍历用到了762年换成五纪历,刚好是李白去世的那一年。所以李白一生中经历过的历法,就是麟德历和大衍历两种。

麟德历的作者是李淳风。在他之前,人们当然也要测定节气,一直以来的方法就是测量日晷影子的长度,这从西周时候就开始了。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影最短,这两项数据最好测,记载所在多有;但是对24节气整个儿的测量记录则很少,而且毛病不少。一种毛病是影子长度列出来是一个等差数列,显然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比如《周髀算经》和《易纬》(它俩数据完全不一样,并不是互相抄的);另一种毛病是全盘抄袭照搬前人,也不管自己的地理位置是不是相同,一股脑跟古人看齐,比如东汉的四分历就被后世历书抄了好几遍,因为郑玄老师吹嘘说四分历的数据是周公亲测,谁也不敢改动。直到南梁的虞【广刂】才重新开始测定晷影长度,但也只有冬至和夏至的数据。到了李淳风,他先把前面两种错误痛批一通,测定了24节气每天正午的晷影长度,又给了一套算法,可以用二次插值把一年里每一天的正午晷影长度都给算出来。

麟德历是在隋代刘焯《皇极历》的基础上编订的,皇极历是一部水平超高但超悲催的历法,虽然算法先进,但从来没有颁行过,只在史书上露了一回脸。其中一些优点被麟德历沿袭下来,比如发现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不均匀,又比如把农历的闰月规定为没有“中气”的月份,后面这办法一直用到了现在。历法上所谓“中气”,是指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12个节气,有雨水的那个月是正月,有春分的那个月是二月,以此类推,有大寒的那个月是十二月。要是哪个朔望月里赶不上任何一个中气,那它就只好是一个闰月,编号跟随它前面那个月,加一个闰字。闰月的存在是因为太阳在天球上回到同一个位置(一个“回归年”)的时长并不是朔望月长度的整倍数,需要添补零头作为修正。麟德历之前的历法是简单粗暴的197闰,算下来19年要相差两个小时,大差不差。我们过生日的时候会发现每19年的阴历生日和阳历生日要重合一次,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每19年两小时对斤斤计较的天文学家来说仍然不可接受,改成“无中气置闰”之后,误差随累积随用掉,问题就小得多了。

不过皇极历最高级的一个优点,麟德历乃至有唐一代都没能承继和发展,要到清代才落实到节气的确定上,那就是“定气”。这是关系到24节气时刻的一个改革,李白的立冬,以及整个唐代的立冬因此跟我们现在的立冬相比,有了一个小小的差别。

前面说了,24节气里,最好定下的是冬至和夏至。这两天的影子一个最长,一个最短。24节气理论上是要把太阳在天球上行经一周的过程等分为24段,冬至和夏至定下来之后,这个大圆分成两个半圆,接下来又该怎么分呢?

以往一直用的办法,是按照时间长度,把一年等分成24份,每个节气之间,相差都是15.22天。这种做法叫“平气”。李淳风测定24节气时候的正午晷影,依据的也是平气的时间。这么做的好处是简单明了,反正冬至夏至时间一定,其余的简单推算就得了。比如今年夏至是62118:07,夏至跟立冬隔着9个节气,15.22×9=136.98天,按照“平气法”推算,立冬就该是在115日。

但是平气法有一个毛病,因为太阳在黄经上的运行速度,和与之对应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速度,并不是均匀的。地球在一个椭圆上围绕太阳运行,在近日点跑得快,在远日点跑得慢,在同等的时间里,跑过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结果就是按照平气法算出来的秋分比真实的秋分早,而春分比真实的春分晚,这两个日子都看不到二分点应该有的“昼夜平分”现象。我们现在以黄经经度来定义节气的办法叫定气法,平分的是天球上太阳轨迹的长度而不是时间。这样两个节气之间最长的时间间隔可以达到16天,最短只有14天,虽然长度不一,却能够真实反映春分和秋分的时刻。刘焯意识到了这一点,不过他还没明白太阳运行的具体速度变化,只发现了春分和秋分的具体时间,于是把太阳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这个大圆分成了不等的四段,在这四段内部平均等分,是一种不太完全的“准定气”。

麟德历没有采用刘焯这种不完全的方法,索性还是沿用了平气法,把一年的时间平均分配。李白的立冬,也就比我们早了两天。不过它最大的缺点还不在这里,而是不承认岁差的存在,也就是无视了春分点(当时更关注的是冬至点)位置在星空中的变化。这样来预测太阳的运动轨迹,哪怕运行速度的变化计算得再精确,但是运行起点发生了错误,自然也就会累积误差。反映到历法上,一是满月和新月的时间不准,二是日月食的时间不准——日月食只能发生在新月和满月的时候,这两件事本质还是一回事,但日月食出错更明显。麟德历从665年颁行,差不多一进开元年间就出现问题,到729年被大衍历取代,只通行了一甲子多一点。

晦(新月)朔(满月)和交食大概是古代历法最关注的两件事。前者关系到一个月的开始和结束,后者更是事关天人休咎,而且人人可见,出了错瞒不过去。所以一行编撰大衍历时,最需要改善的也是这两点。晦朔和交食要计算得准确,最关键是要能精确计算太阳和月亮的运行速度。麟德历算太阳运动用的是在平气基础上的二次内插法,大衍历算太阳运动则是在平分太阳运动轨迹的定气基础上进行四次差分,精度高得多。麟德历不承认岁差,大衍历引入了岁差,认为数值是每82.7年差一度,不如刘焯的估计精确,但已经好过史上其他人。不过,虽然使用了定气法来计算太阳的运动,但在24节气的日期划分上,大衍历还是使用平气法,一直要到1624年的时宪历,才会使用定气法来确定节气时间。所以李白的立冬,不管是在前半生还是后半生,过得都比我们早。

今年的115日,古都西安确实迎来了初雪,不过没有落在城区,而是秦岭中的周至黑河国家森林公园。李白到过的最北方,除了出生地托克马克之外就是如今的北京,1010日那天北京灵山上也下了雪。不过这两个地方的市区温度还都在零上,冻不住笔,市政暖气也还都没正式供暖。李白那个时代立冬前后笔会不会冻住,或者反过来,在立冬前后会把笔冻住的是哪个时代呢?下章再八。






全部留言

请登录评论!

bearben 【回复】 2019-09-24 12:11:03

为什么差不多时隔了一年我才看到这篇可爱的立冬探秘……“皇极历是一部水平超高但超悲催的历法”,真可爱。

全部留言()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