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隐藏章四:要站上过多少个舞台才能不紧张?

Synopsis

要非常紧张才能把节目演好,但也不能让紧张吞没你。 舞台是如此的危机四伏,以至于无论中外,都保留着很多与封建迷信有关的演出前准备仪式。 只能凭借着不靠谱的回忆和查到的资料,讲讲舞台的知识和舞台上发生的故事。

1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要站上过多少个舞台才能不紧张?
学校的礼堂和一两千人的剧场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型的室内音乐会和巨大的草地音乐节也不是一回事,社区、农村、基层军队各种奇葩的场子,还是大型体育场,大型演播厅,甚至大会堂,殿堂级的音乐厅……
然后是合作的团队,从阿卡贝拉,简单的一把吉他,到专业的钢伴,电声乐队,弦乐队,大型乐队,整个交响乐队……有伴唱,还是有合唱队。音响、灯光,舞美、道具……
能不能和每个舞台总监搞好关系?能不能和每台演出的导演、艺术指导合作好?
台下是一个观众,还是几万名观众?是还懵懂无知的幼儿园小朋友,还是年华垂暮的老者,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还是国家元首,行业精英,艺术界的泰山北斗?
收到的是掌声、鲜花,还是嘘声,鸡蛋?第二天的评论是充满溢美之词的赞扬,还是尖锐的批评?

是不是,经历过这一切,就可以不紧张了?也许。但也许,紧张也是舞台体验的一个必要环节。
看了J同学在动感101的访谈,觉得他说得很好。他表示自己上台前3-5分钟会很紧张,紧张会让思路比较清晰,让精神亢奋起来。而当自己上到台上,音乐响起,就投入演出中了,就不紧张了。

我个人体会,紧张,还可以帮助演员集中精神,防止太兴奋,防止出错。
我到现在还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以主要角色身份上场,就因为太兴奋太投入,一失手扔了道具……就是手臂一甩,没拿住,直接飞出去了……还好,不是对着台下。如果砸中观众出了啥事故……不敢想象。自此,每次上台前,都战战兢兢的。
我猜,大概每个指导员的教训都是差不多的:要非常紧张才能把节目演好,但也不能让紧张吞没你。

因为舞台是如此的危机四伏,在台上突然忘词儿了,舌头打结了,摔倒了,衣服撕破了,道具坏了,天上砸灯下来……以至于无论中外,都保留着很多与封建迷信有关的演出前准备仪式。
比如说,戏班开戏前要净手焚香祭拜祖师爷。
相比之下,欧洲传统的仪式有点粗暴,直接吐唾沫或者扔便便……驱魔。(捂脸)[1]

我个人的舞台经验其实很贫乏,而且还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因此只能凭借着不靠谱的回忆和查到的资料,讲讲舞台的知识和舞台上发生的故事,有些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有的是听说的,或是查到的。但可能有描述上的夸张,毕竟都过去那么多年了……(真是暴露年龄,捂脸)


2 主舞台,侧舞台,后舞台
一个标准的歌剧院舞台,其实是呈凸字形的。平时观众看到的,仅仅是这个凸字中间的一部分,这个部分有一个面向观众席的开口,也就是通常悬挂大幕的地方,叫做台口,是凸字底下那一横的中间部分。
通过台口看到的部分,叫主舞台。主舞台的两侧,被耳幕遮挡起来的部分,叫侧舞台。主舞台最后面那面不能通过的幕,叫天幕。天幕后面就是后舞台了。
说起来很复杂,实际也非常复杂,很棒的是现在的资料很丰富。找到一个介绍舞台灯光基本位置及常用术语的文档,url: https://wenku.baidu.com/view/a6d93ba1b0717fd5360cdc2d.html?sxts=1562395292415
看第12页剧院平面图。中间布满绿紫蓝竖线条的,就是主舞台和后舞台,主舞台上下侧,就是侧舞台,因为观众看不到,所以没有幕布和挂灯的吊杆(那些竖线)。
第13、14页是立面图。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幕布,和各种灯架位置。
这个文档后面是非常专业的舞台各个角度,各个层面的灯光设计介绍,包括该选什么灯光设备,吊杆怎么吊,吊杆的承重怎么计算……对,艺术演出其实是个技术活儿,后面还有大量的技术工种在支持着。

关于舞台上各种幕布的说明可以参见专业做舞台幕布的公司的网站,url:http://www.jsmywt.com/mb.html
另外,琴川Felix老师的一篇博客也挺有趣的,叫《冷姿势:剧院幕布知多少》url: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13501000014179571237876115&mod=zwenzhang
2019年8月,上海音乐学院的上音歌剧院落成了。有一个很绚的CG视频,能够看到升降台、灯光系统、幕布的动态CG,非常有助了解舞台上的技术装置。url:https://mp.weixin.qq.com/s/aFlc0AuxACsnttg6j3t7hg 01:30左右开始。

另外呢,还有关于舞台的方向和划分的。比如说“上手舞台”。
老实说,我第一次在一个演唱会的花絮视频里看到侧舞台地面标记贴着“上手舞台”和Stage Right的时候,是地面标记是完全懵逼的。因为我一直以为上手舞台是Stage Left方向,下手舞台是Stage Right方向。为此我还专门去查了一下资料,真的不知道具体是个啥情况。所以我就不误人子弟,大家直接看这篇介绍吧。url:https://www.thoughtco.com/stage-directions-upstage-and-downstage-2713083 我个人觉得这篇介绍关于舞台角度和划分的简介,写得挺清晰。但我就不翻译了,大家自己理解吧。


3 标签就是用来撕的
除了候场的侧舞台会有各类标签,主舞台上也有标签。最常见的就是中轴线。
有的舞台比较小,比如说十米的宽度;那么对于有经验的演员来说,即便舞台上很黑,只凭侧舞台微弱的工作灯光,就可以判定自己是否站在舞台中间了。
但是呢,有些舞台非常大,比如说上海大剧院的大剧场,它的台口有18米宽。这个时候如果只上去一两个演员,而且大幕又拉着,舞台上还很黑的话,就真的不太能够确定自己是不是站在正中间了,最大的误差可能会有一米多。
除了中轴线以外,还有一些舞台前后左右区域的位置。根据上面那个url,可以知道一般舞台分成9-15个区域,但其实有些更大的舞台,区域划分会更细更多。
有一些舞台的比较考究,在不同的区域,本身就是用不同颜色的地板铺设的,或者有单独颜色的划分线。另外像上海大剧院的舞台是六个18x3米的升降台,所以地面能很清晰地看到升降台之间的拼接填充。
但有些舞台的地面,就一整个儿……看到这种,剧务就要开始找备用胶带了,要贴的地方多啊。

对于音乐会来说,演员的站位,方向,一般都是固定,所以不太会考虑地面贴标签。(音乐厅有个很有趣的固定标签位:指挥台位区域。我每次看到贴得整整齐齐的那个方块,总有种消防设备指定摆放处的赶脚。)但对于像舞蹈,戏剧,包括音乐剧,这些对灯光,舞美,整个舞台呈现有非常严格要求的演出,演员的站位方向就会变得非常重要。
好像是NDT的一个节目吧。表演的最后一刻,音乐在达到最强的瞬间,收音!整个舞台灯光全灭!一束追光如利剑撕破黑暗,打在舞台正中:最终几名演员呈现出一个造型动作,如雕塑般健美。当时全场都被震住了,鸦雀无声。整整大概等了差不多一分钟,才反应过来,然后就是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
试想,如果那个时候,演员最后造型动作的位置不对,追光“刷”打下来,照亮一片空地……这是个神马乌龙的情况。如果打到一半儿,比如说能看到一个脑袋,或者看到一条胳膊,一条腿……好像有点恐怖哦。
跟我一样搞IT的朋友问我:难道你们这个追光是靠人手动定位的?
大概二十多年前,追光是真的要靠灯光师手工地去控制追光灯的,很重,而且非常的热。好在,随着技术进步,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的广泛应用,现在的追光基本上都是用电脑控制的了,可以做到非常精准的定位。
于是我朋友用像看白痴一样的眼光看着我,说:那你们直接弄个高清摄像机,然后用图像识别,确认演员在哪儿。自动导入电脑系统里头,保证那个追光的位置一直自动跟着演员不就行了吗?
我也用看看白痴的眼光看着他:a)台上有很多演员,追光只要打一个人。那些演员服装是一样的,化妆也是一样的,可能身材还都差不多,我怎么来确认?就算是灯光师在后台,用鼠标点住某一个演员;你还得动态跟踪,会不会跟错?万一他下个场,下去又上来,你咋办?
b)既然是追光效果,那舞台上一定有黑暗的地方;假如说当前有一个追光打在舞台左侧,下一个追光的位置肯定就是现在台上黑暗中的演员的位置,这个地方就是用高清摄像机,也肯定也拍不清楚啊,因为是一片黑的;确实,可以用红外摄像机,但那样的话,又分不清楚是哪个人。比如说下一场追光是照在一横排右起第二个的身上,灯光师还得拿着本子,数人头吗?直接预先设定好,到时候让演员跑到那个位置不就得了?
最重要的,还是c)如果编导的要求就是让演员在一束追光的四周围进进出出,展现光影变幻的对比美,这个追光肯定不能还跟着跑啊……
然后,我朋友就,没有然后了……
为了低成本解决这个站位问题,现在基本上还是靠在舞台地板上面贴标签来完成的。

说到贴标签呢,又是一个八卦非常多的话题。
如果呢,整场演出就是一个演出团体,那还好,因为一个演出团体,大家有商有量,可以这个节目用深蓝色胶带,下一个节目用黑色胶带。
贴地上的标签,通常都是用深颜色的胶带。因为亮色的胶带,可能会影响到楼座观众的观赏效果,另外,真有一些眼神特别好的正厅观众,也会看得见。
为什么观众会看到舞台地面上贴的标签呢?这是因为舞台都是斜的。标准的舞台,从天幕到舞台前沿,整体的地面是倾斜的,一般是2-3度的倾角,据说巴黎歌剧院舞台的倾角有5度。这样的倾斜设计,是为了保证后排的演员比前排的演员稍微高一点,便于观众能看到整个舞台的呈现。
贴标签用的胶带,比较多的是纸质胶带和电工胶带。纸质胶带好处是它不滑,也比较好撕;但是非常容易破损,还有的时候会粘到鞋子上。电工胶带比较牢,而且因为有一些反光,无论舞台的光照效果是明亮还是昏暗,都可能看见;但是电工胶带的问题是比较滑一点。
标签除了颜色的区分外,还可以有形状的变化,比如说三角形,x、+、井字、T字,这都是比较常见的。

但是不是说你贴了标签,就解决问题了。贴完了,你还得看得见啊。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你得知道你自己怎么才能看到那个标签。然后呢,还得在规定的时间,准确站到那个位置上去,完成一个正确的动作,这样才能保证下一个舞台效果是正确的。
这个看标签也是件技术活儿。
首先,不是没每时每刻都可以看标签的。因为如果靠得太近看地上的标签,就会让人感觉你在低头,导致个人仪态不佳。
但是站得远,其实也看不清啊。一方面这个标签可能上面本身就有其他的演员站着,或者有道具摆放着,看不见。另一方面,也不能保证每个演员都是飞行员视力吧,眼神儿不好使也是常态。有的时候,是演员的方向不对;尤其是在演戏或者是在跳舞的时候,演员的动作可能是面向观众的,而那个标签可能在他的背后……据我所知,一个正常人,是没办法用后脑勺看东西的。
一般情况下,能在规定时间到达规定位置之前,基本上需要有两到三次的确认,才能够大致知道自己应该怎样运动才能准确到达这个位置。然后当真正要前往这个位置的时候,第一时间迈步快速逼近标签所在区域,再快速用眼睛余光瞄一眼,确认正确踩到规定位置。
当然,这中间还会有很多细节,比如说跑过去的这个方向,不能跟别人撞上。另外还要考虑虽然站位的地点正确了,但动作的方向是否正确。尤其是当舞台上灯光很暗的时候,需要在走台的时候额外找一些参考点。举例,若站在规定位置,面向观众席左侧第二个安全门的角度,再往左转一点,用右眼看“安全出口”那个牌子差不多的角度,正好是台下舞台指导认为最好的角度。但有时候也会出点别的幺蛾子的事情,比如说,当时是这么记的,但站上台的时候,发现幕是拉着的,看不见观众席……

其实上面描述的这些情况都还是比较理想的情况。那什么是最麻烦的呢?如果这场演出,是由很多个演出团体参加的,这件事就麻烦了。然后就开始撕逼,是真撕,就是把人家标签给撕了……
“为什么这家的标签也是黑的?能不能把这个标签撕掉?要不然,我这个黑的标签就看不见了!”
“这两个标签这么近,我搞不清楚到底该站在哪里啊!这个怎么办?”
贴标签的时候还经常会发生,舞台指导站在台下,“不对,不对,你还要再往左边一点!笨啊,是左边,不是右边!反方向啊!”
不是演员不认左右,是因为舞台的左边和右边,要看是对观众还是对演员,其实两者面向的时候,是反的。所以这个时候会觉得说舞台的上手和下手,还是一个很不错的说法。
“啊,很好!就这个位置!你贴标签……哦?已经有标签了,那就不用贴了,你自己记住啊,这个标签啊”
这个时候演员就要有一种特殊的技能,叫做临时标签记忆能力。假如平时自己演出团体的标签都是用井字形的,这回就得记个有个三角形呢。一次两次还好,但时间长了,或者标签多了,真心搞不清楚,这回的标签点到底是啥形状。(捂脸)
“哎呀,不好意思,我好像把标签贴的有点儿大呀,我把人家的标签也贴掉了,怎么办?”
“呃,我今天早上走台贴的标签怎么都不见了?!!!”
被后面走台的人撕掉标签的苦逼崽。
“听好!听好!现在台上所有的标签都不许动,那个是明天一个非常重要的,有领导的演出贴的标签,这些地方我们都是对过机位的。绝对不许动。动一下的话好多钱!”

……


4 仪态万方,绝不低头
我以前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老师总是说我在舞台上低头。后来呢,是我在舞台下面去看别人演出才发现:原来低头,是因为演员会不自觉地希望能够跟观众进行交流,一旦当视角偏离了预设位置,就会造成台下观众感觉演员低头。
当舞台上很黑的时候,其实没啥关系,因为那个时候舞台下方的观众席其实也看不清楚,演员视野里亮的地方,都是那些安全出口的绿色指示灯。有一些指示灯是在出入口门的顶上,尤其是一楼正厅最后方的两个门上面,这个位置也通常就是很多艺术指导建议演员看的高度。所以演员在舞台暗的时候,会记得看正厅出入口的门灯,或者总控室里隐约的指示灯。(总控室就在一楼正厅的最后一排观众席的后方,很大玻璃窗的那个房间)

歌剧院一类的舞台是有一定的高度的,站在舞台上,演员要表现出平视甚至往上看一点的话,这个视角建议大概正好是在一楼的最后一排座位的上方。
如果演员目光停留在那个高度的话,从下面的观众席往舞台上拍照,演员所呈现出来的仪态会非常挺拔,漂亮。
但是呢,也不能够一概而论。比如说有的小朋友演员就比较矮,如果让他们看一楼最后一排,对他们来说就可能不是很合适,老是仰着头。而有些人的个子特别高,他们可能要看到二楼的位置才才比较合适。
每个演员究竟适合看哪一个高度,其实是需要自己去做调整和判定的;而且因为每一个剧场的舞台高度,观众席都造得不太一样。所以老练的舞台总监,会在走台的时候,站在台下,观察演员的表现,提醒他们调整视角锚点。
比如说一些体育场馆,搭建的舞台就可能是最低的,演员几乎只要随便看哪一个稍微高一点的楼座都可以。但有一场演出,是在一个展览馆里,那个舞台非常高,但是整个的观众席基本上是平的,那一场演出几乎所有的演员都有低头的问题。但是第二场就明显有所好转,应该是演员自己也看了录像以后发现有问题,立刻做了调整。

当舞台上的灯光比较亮的时候,演员起码前七排的观众是完全能够看得很清楚的,有的眼神好的,甚至能看到十一二排观众的脸。
所以,如果第一、二排坐了熟悉的人,要忍住不去看,不去互动,其实挺难的。
当然,如果来捧场的,也是有舞台经验的,会比较理解。如果演员能百忙之中,抽出一个角度,对一下眼神,更是觉得:啊呀,太调皮了,这样舞台形象不够好啊。不过就这么一瞬间,应该问题不大。
但如果不是演员,这个,下台被家人朋友数落也是常见的事情:啊哟,你这什么眼神啊,我都坐第一排了,和你挥手,你都不理我!
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

当然,一般演员都是训练有素,不会去看的前几排的观众。但如果他把目光停留在十一二排,并且还觉得,我和观众在互动呢……观众的整体观感会觉得他还是在低头……所以真的,需要把视角定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
另外,还有站姿的问题。有一个央视啥端午节的花絮里,军队文工团出身的演员,帮忙纠正参演同一节目的歌手的站姿……被纠正的对象,就僵直了……
不少唱美声的,站姿都不错,提臀收腹挺胸抬头,保持好身体的姿态,让身体的腔体处于一个良好的位置,便于发声。
但站姿要达到站军姿训练出来的效果,有点难。肩自然外展,肩峰略回扣,抬头收下颚,后脑勺与斜方肌垂直在同一平面或略过的技术要点,没半年真练不出来……顺便说一句,舞蹈演员形体也是这么要求的。
这样的站姿有什么好处呢?一个字:帅。
如果没有这样的演员,一般演员站舞台上,不会感觉到什么。一旦身边站这么个笔直刷挺的,就感觉没达标的那位驼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说了站姿,再稍微讲讲舞台上的后退。
主要是,有场演出,网上放出的视频,Y老师进,M老师退,退得非常搞笑。
舞台上行进,一般都是经过走台排练的。所以常规情况下,是不会发生M老师这样的问题的。Y老师临时想出的舞台效果……如果目标是搞笑,那么他达到了。(捂脸)
如果没有预先排练过,前进,应该没有很大问题;后退,由于演员看不见身后的情况,因此会感到不安。
解决方案是:保持重心在前,动力腿擦着地面向后滑,达到标准步幅后,动力腿踩地,向后移动重心,主力腿动力腿交换,继续向后擦地。这样可以保证在无视后方的情况下,踢开可能的阻挡物,若感觉动力腿悬空了,也就明白不能再退了,缩回来站好,气场全开地压制对面演员。
可惜,M老师以前应该是没经历过这种,也没人教过他……舞台上一贯挺拔威风的小哥,愣给逼得抓耳挠腮的……Y老师功力深厚。
所谓“手、眼、身、法、步”,舞台上要仪态万方,没有哪一点是可以被忽略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练个半年,也就能上台了。但半年的练习和十年的练习,肯定是不一样的。还是那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观众可以宽容,但演员是不是要自律,这就是自我修养素质的问题了。

5 候场其实是件挺无聊的事情
前面说了,演出可能是同一团队演出,也可能是多个团体联合出演。
如果是一个团体表演的话,候场演员其实还是蛮有压力的。因为我非常清楚啊,时间快要到哪里了,我应该什么时候上场,什么时候下场。
但如果是不同的演出团体一起演出一场联欢晚会之类的,候场就变成非常无聊的一件事情了。
因为完全不知道前面演的是啥,也不知道好不好看。走台、彩排大家都赶来赶去的,没办法或者没有时间看别人的演出。到了正式演出,妆也画好了,衣服也穿好,自然不能乱动。正式演出的时候,只有下个节目的演员才会被允许到侧舞台候场。在没空调的日子里,侧舞台冬天冻死,夏天热死……
而且等在后台休息室,还不太好开小差。为什么呢?因为舞台上演出瞬息万变,尤其是像这种联欢晚会性质的演出。比如说有些演员,可能下午还在其他地方的演出,赶过来的时候路上堵车了;那么他的节目就会需要做时间上的调整,要把他调到后面去。也有,比如说领导没有到场,或者领导要早走,那么有一些特殊的节目可能就要延后或者提前。要随时做好准备,说不定刚喝了杯水,打算去洗手间,就被突然叫候场了……因此在后台,尤其是穿了不太方便上洗手间的服装,真是连水都不敢喝,最多舔几滴,还要防止把妆弄花了。
所以,如果,无聊候场的时候,舞台后台发生些事情,就变得非常好玩。在我印象当中,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跑场。

什么叫“跑场”?如果有一个演员,他从舞台的一侧下场,但是需要在舞台的另一侧上场,那么他就需要跑一次场。
这个在音乐会里,很少见到,但是在舞蹈、戏剧里,是很常见的。
那么,怎么跑呢?
一个剧院对"跑场"的友好程度,直接体现了这座剧院的规格等级。
比如说,学校的礼堂,通常是是木有后舞台的,天幕后面就是墙……通常这种就现场改上下场方向,别跑了。
比天幕后面是墙好一点的,是天幕后面有很窄的一条小道。这个通常很危险,因为这个道里往往安放着无数舞台灯具,以及电线……还因为不方便打扫,积满了灰尘。这种情况下,舞台导演会让演员尝试跑跑看,如果时间来不及,或者太危险,就不跑了,继续改上下场方向。
最好的,当然是有后舞台。就是本节第1部分介绍的天幕后面的额外舞台。当然有后舞台的剧场,自然等级比较高。
一般情况下,有经验的舞台编导会尽量避免在没有后舞台的演出安排跑场。因此,在舞台设计的时候会有很多很灵活的设计方式。演员在排练的时候也需要了解上下场方位的变化,每一次根据舞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不过听说有人会因为换了上下场方向,晕台的。(就是分不清方向)我个人的经历里,没遇到过这种,但确实有遇到过忘记换下场方向了,于是不得不额外跑场的。

不过让我印象深刻的这个“跑场”,是个非常非常特别的节目。它是一个舞蹈。为了要表现出一种持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体验,舞者被要求从舞台的左后侧,以松散队列的方式以各种舞姿向舞台右前侧行进,最后在舞台右侧大幕位置下场。然后呢,需要演员跑一个场,继续从舞台的左后侧耳幕上场,形成一个单向的循环。表达出后浪推前浪,持续不断朝一个方向努力奋进的精神。
但问题呢,是,我们演出的那个舞台,居然没有后舞台的……但是它的后台,有一条走廊,走廊的两头分别可以走到左右两侧的侧舞台。走廊的一侧,是整齐的化妆间、休息室。所以若确实需要,演员可以通过这条走廊,跑到舞台的另一侧去。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搞笑的事情!
第一次,还是在走台的时候。我们在后台休息室里热身,排队等着走台。
突然好几个工作人员跑到后台化妆间休息室等候区,清场!就是让大家把那个走廊让出来。接着就看到一群男男女女的舞者,无论平时在舞台上多漂亮多仙,个个撒开了脚丫子,好像动物大迁徙的角马一样,呼啸而过……
因为距离远,后台又听不清音乐,只能尽快跑到前面去。期间什么弯道超车啊,漂移啊,差点马失前蹄啊……各种危险情况层出不穷。还因为清场不彻底,有人突然开门,把跑场的人吓得跳起来的……还有一个男舞者跑掉了一只舞鞋……
等工作人员撤离,一群懵逼排队等走台的演员站在空荡荡的走廊边上面面相觑。
哇塞,这么好玩!
然后,彩排!又跑了一遍!
我前面说了,其实候场是件很无聊的事情。所以这回大家都好激动啊!等到正式演出的时候,所有人,看到有工作人员来清场了,都异常激动地挤到化妆间、休息室门口,夹道欢迎跑场的舞者。人这个叫多啊,比下午彩排的时候还多。为什么呢?因为彩排通常是分拨儿的,除非是联排,要不然都是分开时间段的。当天演出的一些演员是前一天,或者上午彩排的,他们没看到下午角马大迁移的现场。正式演出时候听到新闻,今天还有这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当然不肯错过啦。
大家排着队,就是想看正式演出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
很快,华服浓妆的舞者们,梳着非常漂亮的发型,拎着裙子,然后一脸苦逼的跑过来。脸上都写着:你们都是来看我们耍把戏的,是吧?!
但是因为已经经过前面两次的跑场练习,其实最后正式演出的跑场还是跑得非常有秩序的,没发生什么差错,就跑完了……当时我们真不知道是应该庆幸还是遗憾。

不过上面这个故事真的是非常非常特别的一个案例,一般情况下“跑场”都是在后舞台跑的。演员在后舞台跑场的时候,最关心的还是要考虑跑的时候不要离天幕太近。一旦距离太近,可能自己的影子会出现在天幕上。另外就是后舞台可能会有一些道具之类的,需要注意不要撞上。
因此,当发现有一个剧场的后舞台比主舞台还要深的时候,可以随便跑。那种感觉真的是非常非常的爽。感动坏了!
那为什么后舞台要搞得那么深呢?

因为高端的剧院,后舞台是用来预装场景道具的。现在很多舞台都有旋转台。下一幕要使用的场景道具,可以在后舞台预先布置好,等主舞台演出到了要换场的时候,直接把主舞台的场景道具,推到旋转台上;台子一转,下一场的场景道具就被转到前面来了。有时候甚至就直接都按在旋转台上。天幕直接开到后舞台。


6 危机四伏
还有过一次,遇到是一对非常非常有名的芭蕾舞演员,跳《罗密欧与朱丽叶-楼台会》双人舞。下午彩排的时候罗密欧就有40度的高烧,当时看他就站都站不稳,得靠在墙上。而且呢,这个演出是没有B角的。当时就说如果实在不行,晚上这个节目就只能靠取消了。
那天晚上的演出,我是后来看的转播录像。他们还是跳了,罗密欧的妆已经很浓了,还是遮不住厚粉下的嫣红。而全程的托举,朱丽叶都在努力向上跳,感觉在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体重能减少几两。
当时就觉得,做一个职业演员真心不容易。

其实做哪一行要做到精,都很难。
舞蹈演员因为拍摄需要,持续不断地跳跃,跳脚崴了;或因为太累了,在舞台上趴着趴着睡着了,这种事情也都见过。
我自己没有碰到过头顶上掉道具或者掉灯的事故,但是我遇到过有一次,在装台的时候,有一个顶灯直接爆了。玻璃的灯罩碎开,直接砸到舞台上。还好当时舞台上没啥人。
舞台工作人员先是拿扫帚扫,接着拿吸尘器吸,最后还拿胶带纸,去粘玻璃碎屑。
如果让玻璃的碎屑留在舞台上,对于有需要躺到舞台上完成动作的演员,比如说现代舞演员的话,那很可能就是一个转身,鲜血淋漓。
我还看到过有一个访谈,说有两个滑稽戏演员在后台聊天。突然他们站立边上的巨大布景幕墙就倒下来了。两人当时都宕机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觉得自己肯定完蛋了。最后幸免于难的原因异常神奇:仿佛喜剧电影里头发生的,就他们两个人正好从墙上面的一个窗户洞里穿出来……两人哆嗦地抱在一起,看着四周灰尘弥漫,人傻傻地不知自己到底有没有死。

所以看到演出前要报备,要安全检查,请不要嗤之以鼻。人命关天。
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舞台下,都要时刻保持警惕!
然后,还是可以,比如说拜拜祖师爷,或者吐吐唾沫,甩甩水之类的……Toi Toi Toi



[1]英语国家比较流行的演出前祝福语是"break a leg",但据说德语系是用“Toi Toi Toi”,并伴随敲击木头或者吐吐沫,以驱逐剧院的邪魔。而职业舞者,用的是merde(来源:法语"shit")。在西班牙,用的是mucha mierda( "lots of shit")。

全部留言

请登录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留言()
  • 作品:咏歌之不足
  • 状态:连载中
  • 类型:研究院
  • tag:
  • 发布时间:2023-01-24 19:57:43
研究领域:

舞蹈

研究方向:

舞蹈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