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暖胎][文明重启队]李商隐无题四首讲义

Synopsis

by 齐梁后尘

李商隐无题四首讲义

今天我来介绍一下李商隐的《无题四首》。

李商隐这位诗人,大家都很熟悉,可以说是晚唐地位最高的诗人之一。他的代表作知名度都很高,特别是年轻人很喜欢,我们今天学诗,也往往有从李商隐的七律入手的。也正是因此,李商隐经常被简单地视为一个七律高手,或者一个讽喻诗人。事实上,如果我们从文体学的角度审视李商隐,去看他作为一个创作者,怎样选择和使用不同的体裁,那么我们还可以看出很多不同的东西。今天,我就以他的名作《无题四首》为例,讲解一下李商隐在文体使用方面的特点。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李商隐的生平。李商隐属于陇西李氏,而且是还非常远的皇家宗室。李商隐的父亲做到县令,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李商隐就是普通的老百姓家孩子,出来做官没有什么依靠。幸运的是,他在十八岁的时候得到了当时的文坛宗主令狐楚的赏识,跟在令狐楚身边充任幕僚,学习诗文创作,并且在二十五岁的时候进士及第。唐朝进士及第是很不容易的。当时有句话,叫“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意思是,进士不容易考,五十岁考上了,还算是年轻的进士;明经科就好考了,三十岁考上明经,都算老的。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在李商隐那时候,正常的进士及第一般在三十岁左右,跟我们今天博士毕业的概念差不多。李商隐25岁就中了进士,也算是少年得志了。而且,李商隐进士及第以后,马上就被安排做了校书郎。这在进士里又是最好的出身了,中古时代,这个职位经常是给贵族子弟的。李商隐后来不顺,是后来的事,年轻的时候,他是最令人羡慕的了。后来有人说李商隐是“轻狂从事”,至少,如果他想轻狂的话,还是有点资本的。

当时的文坛上有两拨文人。一拨是写古文和古体诗的,是学先秦汉魏的,讲究“文以载道”;一拨是写骈文和近体诗的,是继承从齐梁延续下来的传统的,比较讲究对仗修饰。官方的科举和文件是用骈文,古文是一种“在野”的文体。李商隐小的时候,也是写古文的,曾经因此得到一些下层文人的追捧。师从令狐楚以后,为了准备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和写作公文,转向学习骈文的写作。当上校书郎以后,李商隐在工作中接触到了很多齐梁时代的古籍。李商隐认真地阅读和模仿这些齐梁的作品,这种学习是没有什么功利色彩的,应该是出自他对齐梁诗风的真心热爱。我们今天理解李商隐的创作,不能忽视齐梁诗风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记。

用今天的话说,李商隐就是一个“六朝粉”,也就是六朝诗人的粉丝。但是,他跟温庭筠他们这些低端的“六朝粉”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一个是体现在体裁上,李商隐不满足于只是模仿齐梁就有的体裁,而是会把齐梁诗歌的审美追求引到唐朝人自己创造的体裁里来;另一个就是体现在技巧上,他不仅仅满足于把事物写得很生动,而是追求通过把事物写得很生动,把人类的情感揉进去。这就是李商隐之所以为李商隐。

我们知道,李商隐以七律著称。七律这种文体,在齐梁时代还是没有的。齐梁时代主要贡献给我们两种体裁。一个是宫体诗,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五律,齐梁时代已经有标准的五律;另一个就是歌行,讲格律的、转韵的歌行,就是后来林黛玉写的《葬花吟》那种,齐梁时代的人已经能写这种歌行了。五律和歌行是有分工的。借用陆机的概念,就是“体物”和“缘情”的分工。在齐梁时代,五律主要是用来写物的,也就是“体物”,比如写一个美女,头发什么样,手指什么样,一般用五律来写;歌行主要是用来写情的,也就是“缘情”,写起爱情心理来,比五律要酣畅淋漓得多,用来吐槽也好使。可以想见,五律是比较含蓄、比较安静的,歌行是比较奔放、比较有动感的。李商隐不是光会写七律,其实他的五律和歌行都写得非常好,可见他学齐梁是下了功夫的。

七律的产生就比较晚,在武则天以后才定型,是为了宫廷应制发展出来的,这也是武则天给中国诗学做的贡献。七律的七言像歌行,八句像五律,是借鉴了歌行和五律的经验创造出来的,就像是歌行和五律生的孩子一样。七律吸取了父母双方的优点,比歌行规矩一点,比五律变化多一点。一首好的七律,飘逸的地方应该像歌行,端庄的地方应该像五律。所以,七律写好了,既能像五律一样体物,又能像歌行一样缘情,正好适合李商隐用体物来缘情的特长。

今天介绍的这一组四首无题诗,有两首七律、一首五律、一首歌行,两首七律又分别偏重于体物和缘情,正好可以用来观察李商隐在同样的题材下是怎样使用不同的体裁的。

这一组诗是无题诗,还涉及一个“无题”的问题。为什么有的诗会没有题目呢?所谓无题诗,大概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本来就没有诗题。早期的诗经常是没有题目的,因为那时候不重视诗的题目,并不认为诗一定要有题目。这个可以参考早期的词,早期的词也往往没有题目,只有一个词牌。王国维所谓“诗有题则诗亡”,说诗自从发展出了题目,就变得不好了。这个说法当然有点夸张,但是也说明,早期的诗是可以没有题目的。在李商隐的时代,诗大多是有题目的,但是李商隐是学六朝的,他应该知道,六朝有一些诗就是没有题目,或者说,诗是可以没有题目的。第二种情况是,本来有题目,但是后来题目丢了。在六朝和唐代,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印刷术,只有手抄本,我们抄一首诗的时候,经常会不抄全,因为抄全很麻烦,经常是只抄我们感兴趣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觉得一首诗里有几句很好,就把这几句抄下来,至于这首诗什么题目,有时候我们就不在意了。久而久之,诗的题目就丢了。之所以会丢,本质上还是不重视,还是因为那时候的人认为一首诗可以没有题目。第三种情况,就是作者故意不加题目。之所以不加,是因为诗的创作背景不好直接说出来。之所以不好说出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讽刺现实,一种是情诗,而且是不能公开说的感情。李商隐的无题诗,两种可能都有。

第一首七律,“来是空言去绝踪”,这首比较偏体物,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更多的齐梁味道来。这首诗的韵脚相当于二冬韵。韵脚的选择对诗歌的表达效果是有影响的,一定的韵脚倾向于适合一定的感情,语音的流变对这个影响不大,因为每一个韵部都有它自己的文化积淀。一般来说,二冬韵适合表达比较凝重的感情,浓墨重彩。二冬韵不太好用,但是李商隐用得是比较好的。

第一句,“来是空言去绝踪”,你来的时候,说来又不来,走的时候,却走得一点影子都不见。这一句写得比较空灵,好像对方是神仙,或者精灵。现实中当然不是,最正常的现实是,这两个人是在偷情。偷情有很多并不浪漫、并不洒脱的细节,李商隐只用其中最浪漫、最洒脱的元素来表现偷情,而且总是往神仙的方向写,这是一种风格化。第二句,“月斜楼上五更钟”,深黑的天幕上,斜月倚着绣楼,五更的钟声从画外飘来,直接给你这么一个镜头。这是齐梁诗风的特点,特别有画面感,能有镜头说话,就不用旁白说话。首联交代了情境,也给全诗定下了一个调子,就是偏于物象,凝重幽暗,而且对现实细节不交代太多,有一种空灵浪漫的情调。

颔联,通过写物来缘情。李商隐的七律,中间两联,往往是一联偏写物,一联偏写情。这首诗虽然是比较关注物象的,但也有相对偏物和相对偏情的区别。这一联就是偏情的。

“梦为怨别啼难唤”,注意是“wéi”,不是“wèi”,通过平仄规则就可以判断。依依不舍的离别以后,主人公睡去,做梦梦的还是离别,所以在睡梦中哭了,叫都叫不醒。为什么叫不醒呢?因为在梦里舍不得分手,舍不得醒来。我们首先看他体物的功夫,他写这个场景写得特别真实。做着梦,在梦里哭了,叫还叫不醒,这个情景我们都是可以想象的,而且他还抓住了这个场景的关键,既简洁又传神。但是他又不仅仅是写了一个很真实的场面,这个场面是有道理的,之所以叫不醒,是因为不愿意醒,在梦中分手都舍不得醒,可见醒着的时候真的分手,是有多舍不得。所以透过场景的真实,我们又可以看到主人公的深情。这句诗毫无疑问是在写物,但是通过物写出了情。

下一句,“书被催成墨未浓”,也是。首先,这个场景很有风情。主人公从梦中醒来,急着给情人写信。为什么要给情人写信呢?如果只是情人真的很远,需要报一声平安,干嘛要“催成”呢?我个人觉得,这个可以从日本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或者《枕草子》里得到一些启发。平安时代比李商隐的时代稍微晚一点,当时的日本学习唐文化到了很精致的程度,正在疯狂崇拜白居易,《枕草子》也有一点模仿李商隐的随笔的痕迹,平安时代的风俗跟晚唐的中原虽然不能完全一样,但也是可以互相印证的。《源氏物语》里,拜访情人之后就是要写情书的,也经常会写到催情人回信,或者催情人答诗的情节。情书、情诗回得快,说明你才思敏捷,也说明你用情深,回得太慢是失礼的。李商隐写的,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情况。写情书还要“催”而且写得很仓促,连墨都来不及好好磨,那么信的内容可想而知,也是很随意,带一点俏皮的。《枕草子》里面也提到过,男子访问过情人之后回来,睡眼惺忪,穿着一袭白衣,忙着写答书,这个情景是很有意思的。这里写的不是深情,不是庄重,而是风情。“梦为怨别啼难唤”,是深情;“书被催成墨未浓”,却是风情。两句用情的深浅是不一样的。也可能是诗人在安慰情人,你别看这信我写得随意了一点,我是急着给你回信,才写得随意的,正说明我用情深啊。不信,你看我刚刚还在梦里,因为和你分手而哭了呢。之所以回信晚了,是因为舍不得在梦里和你分手啊。起晚了不说起晚了,说我对你一片深情,李商隐这个“轻狂从事”很会说话,这就是诗人。“书被催成墨未浓”,这个现象本身就很有意思,但是现象背后的风情更有意思。这也是通过写物来写情。

颈联就是更典型的体物了。“蜡照半笼金翡翠”。早上起来写答书的时候,天还没有亮,点着蜡烛,烛光照在绣着金翡翠的屏风上,只能照亮一半。这个情景很华丽,也写得很细。我们都没见过“蜡照半笼金翡翠”,但是看他写,就感觉好像亲眼看见了一样。但是句子背后的意思就比较虚了,就写了一个天还没亮,至于主人公是什么心情,是百无聊赖,是洋洋得意,还是肝肠寸断,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了。然后,“麝熏微度绣芙蓉”,室内燃烧着名贵的麝香,香气微微地吹过了绣着芙蓉的床帏。如果细抠的话,麝香这东西不是随便用的,看过《甄嬛传》就知道,麝香是华妃用的,华妃是不招皇上待见的。《甄嬛传》不断给我们普及,说麝香可以导致流产,可以导致不孕。这都是古人的迷信,但是我们得知道,古人有这样的观念。用麝香,可能暗示不是良家女子,或者是不被喜欢的女子,有一点淡淡的哀怨在里面。但是总的来说,这个情写的是很虚的,重点是在物象上。我们欣赏这一联,主要是欣赏它物象写得特别漂亮,情不是重点,这就是典型的齐梁风格。我们今天读李商隐的诗,老觉得读不懂,因为李商隐已经被经典化了,我们总是希望他的诗每一句都有特别深的意思。但实际上,可能很多诗句就是没有太深的意思。你非跟他要意思,就读不懂了。

尾联,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神仙居住的蓬莱仙山,对我们凡人来说已经太远了,更何况我和你的距离,比蓬莱仙山还远了一万倍呢。这两句写得有点敷衍了,有点草率,这种“书被催成墨未浓”的风情之作,难免如此。这首诗重点就是欣赏中间两联,写得很漂亮,体现出经营物象的优势。特别是颔联,写物能写得真实,又能写出情来,这就是经典之作。

第二首七律,相当于十灰韵,十灰也不好用,色调比较暗,用不好容易显得平,《红楼梦》里只有李纨用这个韵,小姑娘不爱用。这首诗是写情的,物的色彩就淡一点,更像晚唐的风格。一开始,“飒飒东风细雨来”,明白易懂,句法很自然,景物很清新。“芙蓉塘外有轻雷”,可以理解为白描,开着荷花的池塘旁边,有一片阴云,轻轻地打雷;也可以理解为比喻加用典,说心上人的车从开着荷花的池塘经过,声音就像轻轻的雷声一样,这是借鉴司马相如《长门赋》里的典故。这个“雷”字押得很险。一般说来,“雷”这个东西,没有柔美的,但是李商隐这句,把雷写得很柔美,所以这句很有名。首联一上来,给全诗定下了一个清丽淡雅的调子,语言也比较流畅易懂,跟前一首就不一样了。

颔联是通过写物来写情,写物本身的情,来比喻人类的感情。金蟾,就是锁上面的装饰,金蟾紧紧咬着锁,但是烧香的香气还是可以透过紧缩的大门,自由地飘出飘入的。比喻人的爱情虽然受到禁锢,却还是会自然地生发出来,并且让对方感应到。玉虎,就是水井的辘轳上的装饰,“丝”是对井绳的美称。井绳紧紧地缠绕着辘轳上的玉虎,直到打水的人打到了水走开了。用辘轳和井绳的缠绕比喻两个人的感情牵绊在一起,密不可分。这两句写物也很准确,但完全不是为了写物,而是为了用比喻的手法来写情,有点民歌的意思。但是物象还是华贵的,不是民歌里能有的,这是李商隐的风格。

颈联借两个典故直接写情。“贾氏窥帘韩掾少”,说韩寿在贾充手下做幕僚,年轻貌美,被老板的女儿躲在帘子后面相中了,就想办法跟他私定终身了。后来贾充闻见韩寿衣服上有香味,这种香只有他们贾家才有,才知道幕僚变成女婿了。这个故事里有“香”,跟上文的“金蟾啮锁烧香入”产生了奇妙的关合。“金蟾啮锁烧香入”既可以想象为贾氏和韩寿恋爱的场景,当时香气透过紧锁的门飘出,沾染了韩寿的衣袖;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暗生情愫的比喻,两人的爱情像飘出的香气一样无法遏止。“宓妃留枕魏王才”,据说曹丕的妻子甄氏欣赏小叔曹植的才华,虽然不能和他在一起,但还是在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枕头给他做纪念,后来曹植《洛神赋》就是以甄氏为原型的。这一句跟“玉虎牵丝汲井回”一句也有关联,写曹植和甄氏的感情纠葛,就像辘轳和井绳一样。我们今天不必知道李商隐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让他想起了这两个典故。我们只需要感受到,颔联创造的两个比喻,对感情的描写十分到位,让颈联的两个关于爱情的典故焕发了新的生命。

尾联是一句狠话。这份爱情,还是不要像春天的花那样,明丽而不可抑制地开放吧,要知道,今天多一寸的相思,明天就多一寸的绝望。这种狠话,就像是林夕歌词里的金句,他对感情的体察是赤裸裸的,道出的是你不愿意接受的现实,而他使用的比喻,使用的意象,仍然是唯美的。

第三首是五律,写得就比较简单了。这首相当于十四寒韵,这个韵比较好用,容易写得唯美,有点少女的感觉。首联交代背景,在一个聚积了无限情思的暮春的时节,我看着夜色弥漫在了四周。“晼晚”和“阑干”都是叠韵,都是赋里面爱用的词儿,意思比较虚,形式感很强。颔联是这首诗出彩的地方。我看到你的帘子透出烛光、飘出暖香,知道你就在里面,但是我不敢进去。这两句是典型的宫体写法,但是并没有出现女性形象的描写,而只描写了奢华的物象:绣楼、垂帘。然后在“楼”上加一“响”字,暗示安静的环境里木屐可能踩出来的脚步声;在“帘”上加一“烘”字,暗示居室内的暖香。下面的“将登怯”、“欲过难”,如果仅仅从体物的角度来看,是形容“响”与“烘”的程度,仍不失为不错的宫体诗。而李商隐在体物的同时,又看似不经意地映带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将登怯”看似是为“楼响”,实则是怕楼响而使人觉察,从而让恋情暴露;“欲过难”并非真是因为“帘烘”,而是一种爱情中的矜持,不愿越过垂帘而触犯嫌疑。李商隐没有写女主人公的容貌、装饰,但一面写女主人公所用器物的华丽,一面准确地传达出了爱情的心理,同样使作品富于阴柔的美,引人入胜。比起温庭筠靠描绘女性色相传达女性魅力的做法,李商隐映带感情的体物更精确、更复杂,余味无穷。

后面一半在句法上仍然不失华丽,但是句意略显粗疏:我还不如你钗头的燕子,可以跟爱人成双成对;也不如孤独的鸾鸟,从镜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便得到慰藉而死去。横塘的天色就这么亮了,我回去了,只有明亮的星星为我的宝马送行。这是宫体诗的特点,经常物象很精致,让人着迷,但是立意并不见得高。后来的人选诗的时候,《无题四首》里面经常不选这一首。其实,按照宫体诗的审美,这首诗也是很不错的,体物很精致,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抒情很含蓄,句意不一定很复杂。由此可以看出李商隐在写五律的时候,跟写七律的写法是不尽相同的。

第四首是一首歌行,押去声十五翰韵,开口大的去声,读起来比较有力量,适合表达强烈的感情。什么地方传来急促而悲哀的音乐声啊?一般来说,雅乐都是比较慢的,快歌都是俗乐,所谓促柱繁弦。现在也是,快歌都是特别流行的那种流行乐,比如《小苹果》,当然《小苹果》是急管不是哀筝,悲哀而且急促的流行乐也挺多的,现在网上的古风音乐经常是。筝和管,也都是俗乐爱用的乐器。好比说,现在有一架电子琴,在弹奏着急促而悲哀的古风音乐,想象一下这个场景。那么这个场景发生在哪里呢?开着樱花的长长的巷子,生长着杨柳的河岸。长长的巷子,有可能是歌妓住的地方,而杨柳,在我们的诗歌语境里,象征着离别。这个场景的设定非常写实,不像律诗里的场景设定那么朦胧,那么唯美。

那么,这个住在永巷里的姑娘,和情人离别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呢?“东邻老女嫁不售”,直接说“老女”,不说“相思”什么的,直接说“嫁”,而且还嫁不出去,还用了个“售”字,卖不出去,用词挺直接的。熟悉六朝诗的都知道这里有个典故,这是一句北朝乐府,叫“老女不嫁,踏地唤天”。老姑娘嫁不出去,跺着地面,骂着老天爷。这个场景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华贵,但是很生动很可爱。这就是乐府的语言。这位送别的姑娘,李商隐倒没真写她“踏地唤天”,但是她心里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嫁不出去的“老女”了,这种感情是夸张的,是向下的,跟律诗那种节制的、向上的感情不一样。这就是歌行和律诗写法的差别。后面“白日当天三月半”是比喻这位“老女”的,她正在最好的青春年华,就像太阳到了正午,春天到了三月半一样,是最鼎盛的时候,可是马上就要走下坡路了。“白日当天三月半”是个合律的句子,但是一看就是歌行里的句子,不是律诗里的,这里面的差别,请大家体会。

后面,用溧阳公主跟这位“老女”对比。“老女”正当盛年,但是还单身,人家溧阳公主才十四,还是个孩子呢,就已经跟夫婿一起站在墙头看风景了。世界上的事有多么不公平,资源配置有多么不合理。有人说这句是李商隐有寄托,我看也未必,因为从早年的经历来看,明明李商隐自己才是那个溧阳公主。当然,诗人说话嘛,可能会有点夸张。也许这话是李商隐二十四岁还没中进士的时候说的呢。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总之,前面那位“老女”,见到这么不公平的事之后,回来睡不着觉(女孩子一个人睡不着觉其实也不好直接写的,写也要写得含蓄一点),然后只有梁间的燕子听见她的长叹。

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一位作者,同样是一组诗,主题都差不多,歌行的风格跟律诗有很大差别,不同于五律的持重,七律的委婉,歌行要直露得多,大胆得多,更浅白,也更现实,学习的是民间乐府的语言。

通过分析《无题四首》,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对待不同体裁的不同态度:五律是用来写物的,比较持重;歌行是用来写情的,比较豪放。七律介乎二者之间,既可以写物又可以写情。理解了七律对李商隐的这一意义,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欣赏李商隐的七律的。

 

 

接下来,我介绍一些李商隐的七律体的无题诗。首先是《锦瑟》。

《锦瑟》这首诗,有人说是咏物诗,也有人说是悼念亡妻的,也有人说就是对平生爱情的追忆。这种说法是比较保险的,因为“追忆”这个词,是诗里就有的。至于爱情,我觉得一切唯美的感情都可以视为爱情。所以我们不妨认为,《锦瑟》的主题就是对爱情的追忆。因为是追忆平生的爱情,所以没有一个特别集中的主题,没法取题目,只是像《诗经》一样,取诗的前两个字做题目,等于还是无题诗。这是诗的本色的状态。

“锦瑟无端五十弦”,锦瑟你干嘛要有五十根弦啊;“一弦一柱思华年”,每一根弦都让我想起一段曾经的美好时光。“华年”是美好的,让人忍不住想要回忆的,所以随便看见什么,哪怕是锦瑟的弦,也会去回忆;然而华年又是不堪回首的,每一段回忆都注定要以伤感结尾,所以要说“无端”。首联是入题,爱情就是这样,让人忍不住要回忆,又不忍回忆。

中间两联,对仗部分,一般是七律的华彩乐章。这四句在写什么呢?李商隐的思绪是很飘忽的,你跟他不熟的时候是很难把握的,所以这四句写的是什么,一直有争议。而且李商隐的句子那么漂亮,你就是不知道他在写什么,也没有关系,只要静静地欣赏它的美就好了。就好像你在大街上见到一个漂亮姑娘,多看两眼就是了,没必要非要知道她的故事。所以,正常人读李商隐诗的时候,追问“他在写什么”的动机也不强。

所以,这四句到底是在写什么呢?苏东坡说是写锦瑟的声音,分别是适、怨、清、和四种状态,供大家参考。我认为,首先,字面上,这四句分别写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物。其次,春夏秋冬背后有它的哲学隐喻。佛教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生、住、异、灭四个阶段,就是发生、发展、异化、灭亡,在我们平时说的发生发展灭亡中间加了一个“异化”,更准确一些。那么毫无疑问,一场爱情也是要有这四个阶段的。生住异灭正好可以分别对应春夏秋冬。李商隐有一组诗叫《燕台四首》,是四首歌行,也是分别写的春夏秋冬。那四首的主题也很飘忽,我的解释就是分别写的爱情的生住异灭。不知道李商隐有没有引入生住异灭的观念,但是那四首正好对应生住异灭,反正生住异灭也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我觉得《锦瑟》中间四句,也是分别用春夏秋冬来写爱情的生住异灭。

第一句,“庄生晓梦迷蝴蝶”,写的是春天,是爱情的发生。春天梦多,容易在早晨赖床不起,花丛里的蝴蝶也是春天的景物。这个典故是说,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不知是自己醒来了,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这是爱情刚刚发生的感觉,朦朦胧胧,不知道自己是爱,还是不爱,不知道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但是,梦中做蝴蝶的感觉偏偏又那么真实,爱的感觉偏偏又那么真实。

第二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写的是夏天,是爱情的发展。杜鹃是夏天的景物。传说是古蜀国的皇帝杜宇死后变成了杜鹃。又传说杜鹃拼尽自己生命鸣叫,嘴上的血滴下来,变成了杜鹃花。而且因为杜鹃是在春末夏初百花凋零的时候鸣叫,所以杜鹃又有一种凄美的意味。杜鹃比蝴蝶又进了一步,因为蝴蝶是梦魂,杜鹃是死后的灵魂化成的,不会再从梦中醒来了。蝴蝶还会疑惑自己是不是庄周,杜鹃已经忘记自己曾经是皇帝了。李商隐用“望帝春心托杜鹃”来形容爱情的胶着状态,也就是“死了都要爱”。

第三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写的是秋天,是爱情的变故。月亮是秋月最有特点,秋天的海上,一片寂静萧瑟,升起一轮明月,有美人鱼在月下哭泣,泪水映着月光,好像是海里的珍珠。这个好理解,爱情发生变故的那一天,是凄凉的,是要流眼泪的。

第四句,“蓝田日暖玉生烟”,写的是冬天,是爱情的结束。冬天大概是最会觉得“日暖”的季节,冬天暖暖的阳光下,蓝田美玉好像升起了一团若有若无的烟气,看不真切。就好像爱情结束以后,你回忆起来,也是这么若有若无,看不真切,却觉得那么温暖,那么美好。或者爱情结束后,还有一点残留的情愫,藕断丝连,也像美玉上的烟气一样。这个写的是爱情的余响。

描述过了生住异灭四种状态,尾联感叹一下。这种感情,哪里需要等到成为追忆了,才觉得惘然啊,当时就已经很惘然了好么。在爱情中的时候,并不是所谓当局者迷,当时就知道这一切都将化为回忆,会成为他日的惘然,就像当下已经惘然了一样。李商隐写爱情的痛,写得是很到位的。

像这种总述平生爱情,没办法取题目,所以成了无题诗的,比较典型的还有那首“相见时难别亦难”。我刚才说,七律是歌行和五律生的一个孩子,所以七律身上带着歌行的基因。最早的七律,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特殊的歌行,就像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一样。后来这个孩子自己长大,走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有了一套自己的规则。但是有时候,他还会回顾一下自己的起点。所以七律有一种写法,就是往歌行上靠,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写法。明清时候有一种说法,就是七律如果写得像歌行,往往写得很好,但是歌行万万不能写得像七律。这里有一个文体地位的问题,歌行是老文体,七律是新文体,老文体的地位比新文体高。新文体如果写出来像老文体,就容易叫好;老文体写出来如果像新文体,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你学老文体学得不到家。

初唐的歌行,有一种体,就是四句一个单位,每一个单位写成一首七律的前半截。也就是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三、四句对仗,一、二句不对仗;完全讲格律。这样的单位不断叠加,就形成一首歌行。所以现在我们写七律,反过来也可以把前半截写成歌行的路子。所谓写成歌行的路子,首先要利用好首联的散句,散句要放得开,句法潇洒一点;其次颔联的对仗也不要对得太拘谨,活泼一点,用流水对也可以,意象不要太密。你就想象,你在写弹词,前两句叙述一下,后两句用对仗稍微描写一下,但是不能描写得太过分,眼睛要看着观众。李商隐比较喜欢把七律的前半截写成弹词,所以他安排对句的时候,一般颔联写情多一点,颈联写景多一点,颔联写情多一点,就会比较像歌行。

“相见时难别易难”,这是一个歌行的句法。歌行因为比较长,必须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所以就比较喜欢用重复的句法,以一个字或者一个结构重复出现,有民歌的痕迹。比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秋花惨淡秋草黄”什么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是句子中间对举。这种句法在七律里叫“当句对”,李商隐专门写过一首七律叫《当句有对》,八句都是用当句对。

颔联写情。李商隐是学齐梁的,齐梁有宫体诗和吴声西曲两块儿,宫体诗写情略差一点,所以写情可以跟吴声西曲借梗。颔联就是用了吴声西曲的写法。他只说情思不断,然后给了你一个春蚕的形象,但是不去写到底怎么样相思;他说眼泪不断,就给你一个蜡烛的形象,也不去具体写怎么哭。这就是民歌的写法,就好像在评弹里插两句渲染一样。字面足够好看,但是不做太用力的描写。

七律前半段写成歌行,比较活泼,但是后半段不能再写成歌行了,因为那样容易浮。所以颈联就得收回来,稳住下盘。这时候就得体现五律的基因了。颔联写得荡漾了,颈联就得浓墨重彩一点。我们看他“晓镜但愁云鬓改”这两句,写得就像宫体诗一样,直接去描绘这个女子的形象。他没有像萧纲一样神经病去写“香汗透红纱”之类。他写这个女子添了白发,写她在月光下吟诗,还都是比较唯美的,写得这个女子有文人气。写绝代佳人,带一点文人气是比较好的,光摁着女性特征写,就傻了。所以说,写古风文,宁可基,不要娘。但是你光写文人气,也就傻了,要文人气里带一点风情。像李商隐这两句,还是写镜子,写云鬓,其实你看“晓镜但愁云鬓改”这句,在画面里想不起“改”这个字,你的印象就是一个有着漂亮头发的美人,在那儿照镜子,可能早上起来头发还有一点凌乱,还没有穿外衣,这是从宫体诗借来的梗;你看“夜吟应觉月光寒”这句,除了get到这美人懂诗以外,也会想象她穿着薄薄的罗衣,在月光照耀下的样子。这两句有点借老杜“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的梗,是有对女性外在形貌的美好想象在里面的。这一联就得出现具体形象了,得用力地描写,否则就会飘。

尾联收束,写我有信心,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虽然是“相见时难别亦难”。首联比较佻达,尾联就写得深情一点,稳住下盘。

另外也有风情之作,不方便说本事的那种无题,我认为“昨夜星辰昨夜风”就是一首。有时候,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情人,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情人,你偶尔有一个灵感,写一些很美丽的文字给她,可能她这个人在你的生命中还没有这些文字本身重要,这时候,本事是可以忘记的,值得纪念的只有一瞬间的爱情感受,这时候就可以写无题诗。或者说,有些话写出来,你和她自然明白,不用再说背景,而且背景说出来对你和她都没有好处,这时候也可以写无题。听起来有点渣,但是现实中这样的吉光片羽的爱情还是挺常见的。

“昨夜星辰”这首诗,尾联他自己提到了“走马兰台类转蓬”,应该是李商隐年轻的时候在秘书省担任校书郎时候写的。看诗里描述的场景,他见到这个女子的场合应该是某次宴会,在某个娱乐场所,这个女子的身份应该是官妓。一个校书郎,一个节度使的女婿,跟一个官妓是不可能有什么真感情的,这是中古社会的常识。李商隐跟这个官妓应该是逢场作戏,很可能是跟一帮同事好友一起去的,这种情况下官妓应该也不可能真对李商隐有什么指望,所以也说不上渣。

但是咱们毕竟是诗人,话不能说得这么直白,一定要说成,我对你不是逢场作戏的,我们之间是有一点真情的,不能带你走,是因为外在条件的限制,这么写,才显得风雅。所以写这种诗就要有一个度,既要让人觉得你深情,又得在“天亮了我还是得走”这个前提下,把这个谎圆了。在现代社会中,我希望大家在爱情中都不要使用这个技巧,但是在其它的人际关系中,有时候这个技能还是很实用的。

首联又是用当句对开头:关于昨晚的事,我还记得些什么呢?昨夜的星辰,昨夜的风,好像都跟平时有点不一样呢。我们在什么地方偶然遇见?是画楼的西侧,还是桂堂的东边?这个场合,仔细想肯定不是良家妇女,不过句子造得很美,我们得学习李商隐这种说话的本事。

颔联是写情的,正面给这段感情一个定位:我们没有彩凤的翅膀,不能飞离这个人多眼杂的地方,去私自幽会。可是我们是知道彼此的心意的,就好像我们心中有通灵的犀角。说我们的交往是不自由的,但是内心是相爱的。这是一个很美的借口。其实交往能有多不自由呢?所谓“未之思也,何远之有”。真被愚昧的外人阻挠了的爱情肯定是有的,但是很多说出这种话来的人,往往他所谓的爱情有某种不合理性,不是很深的爱情。遇到真正的爱情,我们就冲破一切阻挠去实现;遇到这种鸡肋的爱情,我们就说是外界条件的阻挠,给彼此都留一点面子。这是比较应该有的态度。把不能在一起的原因都推给外界,至于心里有多相爱,那谁知道呢。我这种解读可能比较毁童年,不过这是妓席诗的原生态。这句诗是一个借口,但不妨碍它描述的状态是很美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现象在爱情中是有的,不需要说什么,我们就有一种默契。我们没有在一起的自由,可是我们内心的默契,跟阳光下的情侣是一样的。不完美的爱情毕竟也是爱情,在某一个瞬间,它跟那种天作之合是平等的地位。

颈联就要转入具体形象的描写了,意象要变得密实起来:行酒令的时候,你隔着中间的人,悄悄送来手心里藏着的小钩,仿佛还带着你的体温;分组玩射覆的时候,我们配合得似乎很默契。我们顾上说什么话了么?我只记得醇厚的酒是暖的,暧昧的灯是红的。颔联是诉诸心灵的,颈联是诉诸感官的。而这种感官的回忆,也都渗透着心灵的东西,是心灵的外化,否则就无聊了。但是单说心灵,没有外化成感官的东西,也不生动。所以七律中间的两联一定要好好配合。这两句里可能写到了当时某种特别具体的情景,有那种对方一看就懂,外人都看不懂的东西。无题诗里可以放这种东西,但是字面要美,要让外人能够接受,不能让人觉得怪。觉得怪的话,读者就只好去八卦本事了,你就容易泄密。

说的这么柔情蜜意,毕竟是逢场作戏,最后李商隐还是得早早离去。告辞的时候,客气话总是要有一句的:我玩得很开心,真不想走,可是明天还是得上班。这种客气话总要有一句。再客气一点的话,还得强调:我不是真的那么有事业心,上班什么的最烦了,可是没办法,得挣工资啊,身不由己啊。这样就更拉近一点你和对方的距离。但是这里隐隐的还是有一点炫耀:我是挣工资的人,我是在秘书省上班的。也是进一步给女孩子一点崇拜你的理由。其实秘书省校书郎是很清贵的,是当时的年轻人可以做的最好的工作,请不要想象李商隐的工作多么繁重多么没有人身自由。工作忙只是一个借口。这也不能说明他真的厌烦自己的工作,只能说是一个客气话。我五更天要到秘书省去应卯,不能陪你了。唉,我做这么个小官,跑前跑后的,像是飘荡不定的飞蓬一样,身不由己,真是烦人啊!这话你要是认真,就呆了。

像这种诗,很可能就是那种“书被催成墨未浓”的作品,是给官妓的答诗。这种作品,其实不好说欣赏他的深情,要欣赏的是他说话的艺术。

但是李商隐的无题诗,我认为也确实有像阮籍《咏怀》那样,确实有寄托的。比如“重帏深下莫愁堂”这首,我认为就是有寄托的。他写的不是风情,而是自己的人生仕途,因为领导都在眼前,有些话不便明说,所以写成男女爱情的意象,并且不加题目。

李商隐的七律很艳,但是你仔细看,大多数还是男性视角。所以如果有一天他突然用女性视角了,那你就要留心,他可能是有话要说。这首诗就是女性视角。这首诗的用词有一些情色意味,但是越是有情色意味,越是可能有政治上的隐喻。到真要写情色的时候,他反而会把情色因素去掉的。这是诗人说话的习惯。

首联交代情境。在夜晚的卧室里,重重的帷幕后面,有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帷幕重重,说明这美人挺有钱,也很矜持。按照美人香草的传统,这美人代表一个很有才华、很有修养的士人。“卧后清宵细细长”,写得很细。躺下以后,夜晚才开始细细碎碎地长起来。一句有多少重意思。夜晚长,是因为孤独,是因为心里装着事。而长是躺下以后才长起来的,安静下来以后,那种孤独感、各种杂念,才涌上心头。在这个漫长的夜晚,有时睡,有时醒,睡的时候有各种不安的梦境,醒了睡不着有各种奇怪的念头,断断续续的,一晚上有无数种体验,想到的事又都那么琐碎,所以叫“细细长”。

接下来,颔联写情,写自己得到的人生体验。颔联是承着“细细长”来的,一句写梦,一句写醒。“神女生涯元是梦”,这是李商隐喜欢用的典故,巫山神女在梦里拜访楚襄王,一会儿是云,一会儿是雨,跟楚襄王风流快活。但是,这种风流快活都是在梦里的。那么醒来以后呢?其实“小姑居处本无郎”,别说什么楚襄王,什么宋玉了,实际上我还是个姑娘家,卧室里一个男人都没有过。那些风流快活,都是梦里虚无缥缈的事,现实中我比普通的女人过得还寂寞呢。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就像我们现在有的姑娘,在网上写小黄文什么都写出来了,其实现实中一个男朋友都还没谈过呢,就是这种状态。

李商隐这个人,其实一开始是比较得志的。他中进士的时候还比较年轻,之后很快做上了校书郎,是一个很清贵的职位,有过令狐楚的背书,后来又做了王茂元的女婿。在某一段时间内看来,他是一个很被帝国看好的年轻人。但是后来有点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官迟迟升不上去。一个被看好的年轻人,在九品官的位置上待得有点太久了,让人觉得有点荒谬,可能最初所有人都没想到。其中的原因不清楚,我觉得也并不是两党倾轧那么简单,因为现实中的朝堂毕竟不是宫斗剧。更深的原因,可能是晚唐已经是一个衰老的帝国,失去了活力,前面积压的人太多,人际关系盘根错节,所以有能力的年轻人失去了上升的通道。不仅仅是寒素的年轻人,李商隐不能算是典型的寒素,而是所有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失去了上升的通道,甚至连以往的惯例都行不通了,这是末世的征兆。按照以往的惯例,像李商隐这样的年轻人,是有权利梦想他的神女生涯的,但是,帝国晚期的现实,只给他一个“独处无郎”的凄凉处境。最后,李商隐只有告别帝都,到地方官的幕府里去担任一些比较实惠的职务。这两句写出了李商隐在现实面前感受到的荒谬。

颈联该写形象了。李商隐这首诗写的是他人生的感慨,没有形象可言,所以只能根据他的感受,造出一个形象来。这两句有点情色暗示,不过从感受的角度来说,应该写的是他自己被命运捉弄的感觉。狂风和波浪,捉弄着水面上漂浮的菱枝,不相信它的弱小。就像帝国晚期的官僚系统捉弄着李商隐,毫不在意这个小小校书郎的弱势一样。月下的露水,哪里肯滋润桂叶,让它发出香气呢?就像朝中的大佬没有人愿意帮助小小的李商隐。这两句写得很优美,但实际反映的是李商隐非常激愤的心情。因为非常激愤,所以干脆用情色的暗示来写。反正我写的是“无题”,你抓到我的话,我不会承认我是在写我的激愤,我会说我是在写小黄文。

最后,“直道相思了无益”,说我的相思,又有什么用呢?说我的抱负,我的执著,有什么用呢?那一种惆怅,不妨用清疏狂放来表现出来吧。这一句出卖了李商隐,闺阁之中的哀怨,不是这样的,一个重帘之内的美人,不会因为“小姑居处本无郎”,就出去“清狂”。这种“惆怅”,这种“清狂”,只能是士人奉献给理想的,是跟阮籍的《咏怀》对接的。这一句就暴露了,这首诗的主题不是男女之情,而是以男女之情的意象来写李商隐的个人经历。这种写个人牢骚的无题诗,不妨留一个小线头在外头,等着有心人来破解。

李商隐的几个类型的无题诗,就介绍到这里。欢迎大家接下来提问和探讨,谢谢。

 

全部留言

请登录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留言()
  • 作者有话说:

    2018年F1赛事-世界观、暖胎及绕圈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