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李陵(上)

Synopsis

史上最值得同情的汉奸?

李陵

    (上)
 
 
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在滔滔历史长河名人中,应验者屡见不鲜。
 在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身上,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

 某人少年时候喜欢古诗,对飞将军李广、其子李敢、其孙李陵一脉的不幸际遇深表同情。
 无论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的嗟叹;还是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的传奇;或是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封居数奇 的愤慨难平;抑或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的深刻怀缅——
屡立战功的李广因误军期愤然自尽,卫青领的兵。
 其子李敢为报父仇刺伤卫青,结果被霍去病射死,汉武帝为其遮掩,居然说是什么被鹿挑死的!
 到李陵的时候就更不幸了。他主动请缨去战场杀敌,结果被重重围困,血战到最后一刻,不幸被俘。结果消息传回有误,刘野猪以为他主动投降,一气之下杀了他全家。搞得他伤心欲绝,报国无门,最后在蛮荒之地郁郁而终。
 总之读完的唯一印象就是:靠!李家世代忠良,卫霍奸佞啊,无怪乎最后上了史公的《佞幸传》(爆~)
 
直到年岁渐长,终于决定要为少年时期就一直同情不已的李陵的不幸遭遇写篇抱打不平文,声讨刘野猪及其外戚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也只好声讨了,以上所有人物均已作古)。这才开始广泛收集材料,竟得结论如下:
 
李陵出身确系陇西名门,将军世家。比一般人起点远为高。也的确胜过大将军卫青的骑奴、骠骑将军霍去病的私生子家世。
 李陵先祖是斩获燕太子丹首级的秦将李信。祖父是令匈奴人胆寒的飞将军李广。叔父是随骠骑将军霍去病率汉家骑兵横贯大漠直击匈奴腹地的郎中令关内侯李敢。堂叔祖更有成为丞相的安乐侯李蔡。
 李陵之父是李广长子李当户,李当户早死,李陵为其遗腹子。
 李陵少年时期受过良好教育,像其祖父一样擅长弓箭,爱护手下士卒。
 
汉武帝对其也的确是颇为重视,悉心培养。
 《汉书·李广苏建传》称李陵“少为侍中,建章监”。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即为成人。20岁,也正是区别“少”与“长”的界限。李陵应该是在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被任命建章宫羽林军长官。应该是在宫中先从郎、加侍中、监建章骑、骑都尉一步步做起,否则也不会和当时同为侍中的霍光关系甚好,史书称‘素与陵善’。而先任侍中,后做建章监,也是大将军大司马卫青的成长途径。
 李陵在任建章监后,曾奉武帝之命“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李陵担任建章监后即带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地域,侦查地形,却没有发现敌人。回来后被任命为骑都尉,率丹阳郡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一带教练骑射之术,防备匈奴。
 年纪轻轻,就能率领八百骑上战场。这几乎和早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初阵同等待遇。霍去病当年就是“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从这里也可看出汉武帝刘彻对这个名将世家出来的青年将领的看中期许。
 
绝无可能象现在李粉言之凿凿的: 李陵是在刘野猪一直防范打压下艰难成长的,就因为他祖父被卫青逼死、叔父被小霍射死、父亲早亡,刘野猪时时担心他会为被屈待的家人复仇,于是将计就计。你李陵不是想重振家声吗?便同意叫他孤军深入,最后中计的李陵在敌人腹地血战八昼夜,苦无援兵、弹尽粮绝、没办法不得已投降。刘野猪就很嗨皮的诛了他九族——
嘿嘿,老子早就知道你想当汉奸~ (最后一句话必须承认,是某人在这基础上的脑补)
 
但有一点只怕是对的。
 就是李陵的确背负着要光复上百年历史的他李氏将门的梦想。
 先辈们的光荣与耻辱沉重的压在他的肩上,贯穿了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和在大汉的军事生涯。
 
有关李陵的性格,史学家们众说纷纭。
 有说他豪气,有说他狂妄,有说他自卑,也有说他冲动的…
其实这些都只是他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特点也会在他后来的远征过程中一一展现。
 这里只提出他性格中的最关键的两个特质:豪气与自卑。
 这是他的出身决定的。
 他出身将门李家,世代勇将,很自然他有着天生的豪气与骄傲;但家道中落,其祖父李广和叔父李敢均死的不大光彩,生父早亡,成长道路上无人庇佑,性格中势必也会伴有软弱与自卑。
 他的豪气和骄傲会使他在带兵的时候有种非同一般的自信,也就是别人眼中的狂妄。
 而他的软弱与自卑又会使他反过来表现出另种几乎是病态的自尊,或干脆说是虚荣。虚荣到矢口否认、不愿考虑甚至无视——周遭可能确实存在着的风险、威胁,乃至危机。
 
《汉书》卷五十四记载,“天汉二年(前99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
公元前99年,李广利率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匈奴,决战战场预计是天山。当时李陵也在那个地方带兵,所以要他为李广利的主力部队运送辎重。
 这个命令究竟出于谁手已不可考。但就算出自贰师将军李广利,也无不对。顶多就是牛鼎烹鸡、明珠暗弹、大器小用的问题。
 卫青、霍去病当时均已离世。李广利已是对匈奴作战临时统兵的最高指挥官。李陵作为军队一份子,当然要无条件服从军令。
 但是李陵不愿意。报国、建功立业(这本也是一回事)心切的他,上奏汉武帝:“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意思是 自己麾下士卒战斗力强悍破表,各个力气大的可以掐死老虎(这本领武松都没有。历史上能够做到的只有二十四孝里的杨香,请见杨香扼虎),射箭精准。这样的勇士用来保护运输粮草辎重实在大材小用。要求自出一军,在侧翼配合李广利与匈奴单于作战。
 
且不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自古以来的用兵规矩。做为将门之子,立志也要成为一代名将的李陵也肯定知道在古代军事任务中后勤的重要性,这将直接关系到一支军队的命脉与生死。如果说三国时期官渡之战没有发生,那么战国时期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战败原因及后果他应该完全明了。
 可即使如此,他也不愿承担这项任务(叫人讽刺的是,最后李陵战败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没有补给,弹尽粮绝),只一意上书要求领兵作战——
若说他贪功,婉转点说是 立功心切,应该不是屈说他。
 
但也可以理解。虽史书未曾记载他对曾和他走过相同道路,后来成为了大司马大将军的卫青、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的想法—— 前两者均因对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后,主持中朝决定机要权位更胜丞相。
 自视甚高的李陵绝不会以为自己不如他们。
 
不过汉武帝当时头脑很清醒,开始并没有答应:“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
意思是 怎么现在人人都想当主将,不愿意辅助别人作战啊?我已经派出了很多人马,没有多余马匹给你了。
 其实汉武帝刘彻的话里已经透出对李陵此番作为的一些不满了。毕竟打仗讲究团队合作,总有人要在后方默默付出。李陵不肯去运辎重,皇帝就必须要另派他人前去。倘若人人都跟李陵一样,不肯做绿叶,只想上前线作战立大功,这仗就没法打了。
 
但李陵看了汉武帝的回书后,却仍然坚持自己的愿望:“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意思是 我麾下士卒很强悍,没马也无所谓,照样可以以步破骑,以少胜多,孤军深入到匈奴首领的王庭处,将其踏平。言外之意是,陛下你一定要给我这个机会,不要埋没我这个人才,我马匹援兵啥都不要,单凭麾下五千步兵就能打胜!
 请注意这是李陵自己说的 ‘无所事骑,以少击众,步兵五千涉单于庭!’—— 这又是怎样疯狂的计划。如果说开始的‘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还比较靠谱,只是要和主帅李广利分庭抗礼,夹击匈奴单于(当然李广利不会满意,觉得这小子不干正事,只是要和他争功),也没说不要马匹。那么后头为争取皇帝的支持,李陵就是大放豪言(大话)了:我要步兵胜骑兵,以少胜多,以寡击众,孤军深入敌方腹地,还要踏平单于王庭!!
 
这种‘伟业’和完成方式,不单孙子兵法上没有,廉颇李牧白起韩信未曾做到,就连首创大汉对匈奴七战七捷的大将军卫青、只八百骑兵就敢在大漠奔驰数百里奇袭匈奴腹地斩捕首虏过当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也不曾干过(这两位也是以骑对骑的高手,就算率步兵也主要是用来配合骑兵攻势的)。
 
试分析一下:以步破骑,步兵对阵骑兵,肯定要失去速度上的优势,兵贵神速这点就此休提。以少胜多,又失去人数上的优势,孙子兵法也主张在人员远不如对手的时候能逃则逃能避则避(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涉单于庭,就是要一直进攻到匈奴首领的大本营,匈奴是游牧民族活动范围广逐水草而居,无论汉军有多么经验丰富的向导,也比不上当地人更熟知当地地形,那么地利上亦不占优。
 尚未作战,李陵这里已失 地利人和。地利解释过。人和指的却不只是李陵打算以寡击众的步兵五千,更有他放出的豪言大大得罪了的顶头上司——统兵作战最高指挥官贰师将军李广利。想想看李贰师对李陵的看法!你一个小小骑都尉,竟然说自己麾下“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言下之意是说我李贰师手下军士统统不如你。我叫你管后勤辎重已经是很看得起你,没想到你不识抬举,竟然私自上书要求“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明摆着要和我争功,分庭抗礼。更有甚者,我将三万骑出征都不敢言胜,你小子居然放出狂言说你不需要骑兵,单凭自己五千步兵就可以‘涉单于庭’。这不是在皇帝面前拆我台出我的丑又是什么?!
 
同为带兵主帅,李广利可远远不及卫青的心胸宽广。卫青是遭遇李敢迁怒行刺并受伤(这个搞不清状况,头脑冲动的家伙就是李陵的亲叔叔。遗传果然强大),也要为其“匿讳之”,想宁事息人,不愿追究李敢乃至李家的责任,放他们一马。因为当时身为臣属以下犯上刺杀大将军乃是祸及全族的重罪!李广利却是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现在没办法对付你,看我以后怎么收拾你!不久的将来,他也的确如愿为收拾李陵一家子出了一膀子力气。
 
有李粉讲,李陵此言也正说明了李陵的豪迈、性直与不谙世故。好像表面是在肯定李陵的优点?但作为一支军队主将,为求自己独当一面能有机会立功,不惜夸下海口将自己与士卒置于险境;同时不顾忌友军还有此次出征主帅的立场颜面,不服从军令调令… 怎样也不像是有智商和情商的表现。
 还是应该说,真不愧是咱老李家的人?(其祖父飞将军李广一生也屡次有此等行为。汗~)
 
李陵为请战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汉武帝当然也就没什么再拒绝他的理由了。加之刘彻本人也是个自信满满、不走寻常路、喜好赌博弄险的性子。当年他敢力排众议任命二十三岁出身一介骑奴的卫青做车骑将军,敢叫十九岁的霍去病独自领兵一万攻打河西,二者竟获全功。当然现在也可以同意李陵的出兵请求。或许,真能像李陵所说那样 大获全胜?于是“上壮而许之”。
 不过刘彻也做了正确的应对。他并没有真如李陵所说不用援兵就不给他援兵,而是“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也就是让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后方接应李陵。
 路博德此人也是西汉宿将。“以右北平太守从骠骑将军有功,为符离侯。骠骑死后,博德以卫尉为伏波将军,伐破南越,益封。其后坐法失侯。为强弩都尉。”
从此人的履历上可以看出,路博德先在霍去病麾下对匈奴作战立功,后又平定南越,历史上第一次把海南岛纳入中原统治。太史公也曾称赞路博德:“伏波困穷,智虑愈殖,因祸为福。”意思是路博德在平南越一战中,处以艰难困苦环境中能宽厚待物,冷静思考,深谋远虑,计划周全,因而转祸为福,最终立功受赏。
 让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将去做李陵的副手,足见汉武帝对李陵的重视和扶持之心。
 
一些人谣传汉武帝厌恶李陵有意坑害他,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目前李陵尚无说的过去的军功。唯一一次出征就是带着八百骑到大漠里转了一圈侦查地形,也没有遇见敌人。他之所以能够年纪轻轻(不过二十几岁)就身居高位,独自统领一支军队,被汉武帝赏识给予建功立业机会,完全是因为他将门子弟的身份。后随他出征的副将韩延年是大汉的成安侯,地位在他之上,却仍然是他的下属。
 由此也可以看出,汉武帝对李陵的确是器重和关照。
 也正因为汉武帝对他悉心栽培,几次破格提拔(野猪一直有再培养出个卫霍的心思),所以在得知他降敌后,才会暴怒不已。李陵的投降不但辜负了皇帝对他的信任,更显得皇帝是个蠢材,毫无识人之明。
 
不过汉武帝虽然同意了李陵的这次出兵计划,路博德却不赞同。
 他也上书汉武帝‘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擒也。’(大家都在上书啊~)路博德提出另择时间地点,也就是希望李陵和他等到明年春天时机更有利的时候再出击。
 《汉书》作者班固以为‘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拒’。就是怀疑路博德资历比李陵老,不愿这次充当一个毛头小子的副手,自己只负责接应,把大功都让对方得了去。李陵能拒绝给李广利当绿叶,自己自然也不想给李陵当垫脚石(由此可以看出,李陵开了个多么不好的先例)。的确有这个可能。
 但路博德说的也未尝没有道理,甚至他的计划才是比较稳妥和明智的。因为这位老将注意到了天时。只要细查《史记》和《汉书》,就可得知匈奴对汉地骚扰劫掠多在牧草茂盛、膘肥马壮的秋季,而汉军统帅卫青七次、霍去病四次与匈奴人的大会战则大多数都选择春夏时期。
 如果李陵执意在此时进行军事活动,那么在失去地利人和以外,他将再失去天时。
 
遗憾的是史书并未记载李陵对路博德建议的回应。
 收到这份上书的汉武帝先不干了。“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
刘彻开始怀疑李陵,觉得是不是你小子后悔自己说了大话,才叫路博德上书好体面的取消预定军事计划啊?KAO,皇帝老儿也是你能耍着玩的吗?!(看来喜欢行险,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也觉得李陵的军事计划书冒险成分颇大)
 刘野猪立即决定给李陵一个言出必行做好汉子真男人的机会。不用感谢朕~(以上几句也出自某人脑补)
 
他诏路博德:“吾欲予李陵骑,云‘欲以少击众’。今虏入西河,其引兵走西河,遮钩营之道。”这可不是脑补了。刘野猪厚脸皮的对路博德说,我是想给李陵骑兵战马的,可他自己坚持要以少击众、以步对骑云云。现在西河那边也发现了匈奴人,你去那边迎战吧!(真想看看李陵听到这个特别是野猪前头一句脸上的表情啊)
 李粉请注意,汉武帝此时已改了要路博德在居延接应李陵的初衷,而是派路博德自西河独立出击,用多增一路进攻来配合李陵和李广利对匈奴总攻。李陵部被围歼时,路博德与他相距近千里,根本就不该为李陵军全没负任何责任。千万不要把李陵军覆没后,汉武帝那句“陵当发出塞,乃诏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来断定强弩都尉路博德嫉贤妒能,有意违旨抗诏不救李陵,造成李陵箭尽援绝被俘。路博德于此事完全无辜。
 
汉武帝诏李陵:“以九月发,出庶虏鄣,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骑置以闻。所与博德言者云何?具以书对。”刘野猪给李陵规定了出兵时间(还是秋天),地点,进军路线,还给了少量马匹,要他随时派人通报自己的战况。奇妙的是野猪这次拟定的行军路线,是几年前汉将赵破奴率两万骑兵走过的,结果全军覆没,赵破奴被俘,在李陵这次出战前才返回汉朝。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说,拜步乐为郎。”
就这样李陵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请注意,是从居延这个军事要塞—— 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千米处。地处中央戈壁弱水三角洲。东邻巴丹吉林沙漠北缘,西界马鬃山地,南通河西走廊。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 强弩将军路博德筑居延塞,称“遮虏障”。
 
汉武帝已从居延调走路博德五千人,李陵又带走了五千人。一个要塞最多能容纳多少士兵?抽走一万人后,可想而知此时居延一定是兵力无多、处处吃紧。所以有李粉大骂李陵身陷绝境,被且鞮侯单于八万骑包围,为何居延守将路博德坐视不理、不发援兵?!(不在此处的路博德再次躺着也中枪)
 请将 居延守卫(此人非路博德)身负守关要职,兵力无几,不能也不敢轻出要塞纳入考虑范围。要知道 围魏救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自古有之。这个真不是阴谋~
经过一个月行军,李陵带兵到达浚稽山安营。派部将陈步乐将当地的地形图送至长安,并报告目前汉军士气高涨,渴望对匈一战。刘野猪大喜,封陈步乐为郎官。
 当时读到这里,是颇为羡慕陈步乐好运的。未遇强敌即安返长安,并因汇报部队良好精神状态而封官。李陵部士气甚足,陈步乐应该是如实汇报的。
 
在李陵与匈奴人交手前,我们先关心一下他同事们的战况。
 汉武帝于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制定的这次分兵出击计划,完成情况普遍不妙。主帅贰师将军李广利受命领三万骑兵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首虏万余级而还。斩杀一万多人,按理说战绩不小。但问题是交战期间,李广利中了匈奴人的埋伏,好不容易突围而出,差点没能逃脱。剿灭敌人不少,自己伤亡更大,据说死亡率高达十之六七。请注意是死亡率。我方折损了一万八到两万一,负伤者还未计算在内。己方损失比敌方更惨重,很难说是取得了胜利。
 同时出征的还有因杅将军公孙敖,他领军出西河,与强弩都尉路博德在涿邪山会合,均未遇见敌人,无功而返。
 
汉军三路人马,李广利遇到了匈奴右贤王,公孙敖和路博德白跑一趟。那么匈奴主力军到底去了哪里?
且鞮侯单于和他的三万骑兵被李陵的五千步兵在浚稽山给遇上了!
 冥冥中,正应验了李陵出征前的壮语“无所事骑,以少击众,步兵五千涉单于庭”。只是不知道终于得偿所愿的李陵那一刻是想哭还是想笑?
 
无论想哭想笑,都得打完这场硬仗再说。
 这是李陵与匈奴人交手的第一战:5000步兵vs30000骑兵。 李陵应对、指挥、战法均正确无误。李陵将军队安营于两座大山之间,外以车辆组成城郭。部队在营外列阵,前排是手持盾牌长戟,后排持弓箭。李陵命令“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鼓声响起前排步兵前进,引诱匈奴骑兵进攻,当听到锣声就后退。匈奴人见汉军人数少,毫无防备的追击。随着一声令下,千弩具发,匈奴骑兵应弦倒地。
 战斗结果:“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大胜。
 
且鞮侯单于惊了。骑兵对步兵,三万对五千,没悬念的战事居然叫他伤亡如此之大。急调周围部队增援,共集结了八万多骑兵。
 李陵部按照预定方向撤退。且战且走。数日后到达一山谷中。准备再次激战前,出了一档子事——
李陵发现部队“士气少衰而鼓不起”。李陵大怒,“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认为军中有“卒妻妇”(随军家属?军嫂?)。于是“陵搜得,皆剑斩之”。
 奇妙的事发生了。士气居然被李陵这样鼓起来了!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再胜。又给敌人造成三千多人的伤亡。
 
这种鼓舞士气的方法,在汉军与匈奴作战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葩。
 无它,其他汉军不管怎样也不会让士卒带着女人出征。哪怕是常败将军李广利。
 
李陵带兵风格应该很像其祖父李广。《史记》也记载其“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有广之风。”也就是说李陵本人精于骑射,爱护士卒,平等待人,和其祖父一样深受士兵爱戴。明面上皆是赞誉。
 但仔细分析一下李广的带兵作风。“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就不难得出李广一贯治军宽松的结论:部队组织纪律性很差,甚至行军不列队部营不设岗,晚上不打更也不巡逻自卫,人人自便想干啥就干啥,军队管理的表格文书也一律简单化。与李广齐名的汉朝老将军程不识曾评价:“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就是说李广用这种方法治军,如果匈奴人进攻,部队是没办法抵挡的。不过士卒们都很快活,也愿意为他卖命。
 这里不讨论李广带兵风格优劣的问题,而是要指出李陵在其祖父宽松治军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层次。率部五千深入匈奴之地打算以少胜多时,还容忍了“卒妻妇,大匿车中”。
 
千万不要说李陵于此事无辜完全不知情之类的蠢话。
 想想看 五千步兵全为李陵嫡系,一手带出来的。部下行事所好自然知之甚深,又亲率这些人走了一个月。这么些个妇女(人数肯定不少)都藏在车上(不要问我怎么解决生理需要),之前还和匈奴人打了一仗,“以大车为营”——就连傻子都能看出其中的猫腻了。但李陵还是忍着不发作,直到二次交战前发现自己的人士气不振,这才大怒的把这些个可怜的随军家属统统干掉。
 (某人忍不住YY,倘若历史真的改变的话,李陵此次获胜,大汉兵法中是否会多上一条,曰‘临阵杀嫂’?)
 在李陵如此奇妙的鼓舞士气后,没有家庭羁绊的汉军士卒再次恢复成一帮亡命徒。他们杀红了眼,再次击退匈奴人。但己方也出现了一定的伤亡。“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
 
这个时候,李陵部改变行军路线,向东南开拔,计划撤到卢龙城。经过四五日的行军,部队到达一草木丛生的湿地地带。匈奴人在上风方纵火,李陵为自救,也派人焚烧营地周围草木,形成隔离带。行到一山脚下,李陵将部队埋伏在树林中,伏击匈奴骑兵。战斗结果:“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连单于都被吓跑了。
 当时交战敌我人数比大约为 75000骑兵 VS 4000步兵。
 人数相差悬殊,还能取得如此佳绩,应该归功于李陵扬长避短主动选择战斗区域。他选择的交战地带都是“两山间”“山谷”及“树木间”(详见《汉书·李广苏建传》),匈奴骑兵无法展开己方攻势。
 李陵此人确有将才。
 

全部留言

请登录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留言()
  • 作品:历史群像
  • 状态:连载中
  • 类型:原创-其他
  • tag:
  • 发布时间:2017-04-12 11:23:51

确 定